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

一加3T体验报告:第二个充电轮回

上周末,天降灾难于我的Nexus 5上。大冬天的,在回乡下的火车上,温热的阳光竟然直接把它的WiFi模块烧废了!换机计划因此被迫提前摆上日程。

正好赶上心仪的一加3T发布了,在忍了两天无WiFi的生活后,果断上官网把它抢下!

不得不说,如今的一加3T已经从PPT手机华丽变身为集市手机了,非常好抢!
除非忍不了一周的等待时间,否则不建议走黄牛。
Nexus 5的退役之作

2016年11月3日星期四

只需几步即可轻松获得Pixel无限容量(免root)【Clarification Update】


Update:在这里要做个道歉,这种方法验证后发现只能作为装逼使用,上传的照片还是占据了空间。文末提供了还原的方法。


另外,对于Pixel用户来说有个利好消息。链接
Pixel的项目经理证实:
  1. 从Pixel上传的照片、视频(包括非Pixel拍摄的照片),全部都不占据Google Drive空间原图上传。
  2. 每次只可以原图同步到一个账号,但是可以随时切换账号上传。

既然Pixel能保持一定的差异化,那它就有叫价的资本,只是“图片视频无限储存空间”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都不一样,看你愿不愿意为这个差异付上649$+的代价罢了。


以下为原文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所用

这几天,在G+的Google/Nexus社群中,“Pixel”成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从“Pixel特供”,到“Pixel做工质量低”,群友们不断质疑吃相难看的Google,Made by Google为噱头的新手机Pixel到底值不值如此高昂的售价?

个人认为Pixel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比较干净的系统; 
2.目前业界领先的手机摄像头;
3.Google提供的相片原尺寸无限储存空间。

Google的系统还是保证了一如既往的纯净。对于重度依赖Google服务,而又不想折腾的朋友来说,Pixel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因为谷歌服务对外开放下载,对于懂得刷机的用户,任何一台手机上刷AOSP+GApps就能达到相似的效果。

手机摄像头已经被曝光,因设计缺陷,在特定光照环境下出片会有明显的耀斑,有点令人失望。

而如今“无限储存空间”也被破解了……

“无限流量被破解”,起源于几张群友分享的截图:一台三星S5竟然被识别成了Pixel,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台小米4s上。

出于好奇,我也拿设备来折腾了一下~

2016年10月25日星期二

睡眠监控App的能力范围在哪里?

前两天因为折腾Google Fit,而注意到了饱受好评的睡眠监控App——“Sleep As Android”,从预览图来看,设计很漂亮、简洁,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下载好,进入界面后,App告诉我的使用方法竟然是:“请躺下,并把手机放在您身边的床垫上。”


和其他睡眠追踪器一样,这个App的使用方法真的非常简单。


信奉科学的大脑告诉我,分析一件事情必要从多维度、多方面去靠证,在收集到尽可能多的证据后,才能下结论。

那么,睡眠追踪器、睡眠监控App真的能从单一监测源就能分析出全局报告吗?

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iPhone7前瞻:苹果的创新真的随乔布斯而去了吗?

公元2007年,乔盘古开天辟地,给混沌的手机市场带来了变革,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

经过5年的升级,终于在iPhone 4s上实现了集大成于一体
基本概念:“手机+多媒体功能+完整的互联网体验”的三合一设备
外观设计:3.5寸大屏+轻薄机身 - 多余按键
硬件搭载:电容屏+首推Retina概念高清屏+自主研发的“最快”SOC+索尼订制的“最好”摄像头
生态系统:统一的Appstore+数据同步iCloud+智能助手Siri+视频通话Facetime
操作习惯:手势操作+多任务 - 繁琐的操作逻辑
乔盘古耗尽最后一丝精力,驾鹤西去之前把苹果掌门传位给了库女娲。

库女娲接手后继续补天
iPhone 5:设计更加轻薄+屏幕加大到4寸+即时通讯iMessage
iPhone 5c:年轻化彩色外壳设计
iPhone 5s:全球首款64位CPU手机+指纹识别+协处理器
iPhone 6(Plus):屏幕加大到4.7寸和5.5寸+NFC+支付系统Apple Pay
iPhone 6s(Plus):相机像素增加+压力感应触摸屏技术3D Touch+第三维触控
iPhone SE:“5s壳配6s心”

2016年9月1日星期四

「荒洪之力」击穿了内心的最后一道壁垒


奥运的热度,随着运动健儿们的归国而渐渐消褪。

看客们的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上,而饥渴的网友们则继续寻找下一个出轨的艺人老婆。

没多久这届「史上关注度最低」的奥运将会像过眼烟云一般。只有当《年终总结》,或者是《历史上的今天》里提到时,我们才会挠挠头:“噢……奥运会嘛”。

对于这届奥运会,我的关注点仅仅放了在美国男篮的表演上。没想到,8月8日,竟然有股「洪荒之力」冲到世人面前,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2016年8月24日星期三

牛轧糖来袭:Android 7.0,为您准备的强力手机OS

原文链接:https://android.googleblog.com/2016/08/android-70-nougat-more-powerful-os-made.html


2016年8月22日,Google正式推送Android N(7.0)至Nexus设备上。Android N将有更多方式去实现私人定制,这是迄今为止最棒的版本。

2016年6月28日星期二

新产品营销:有些产品,用户为什么不想尝鲜?

知乎专栏推荐-李叫兽

作者:李靖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14327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产品准备上市,营销人就忙起来了。
  • 如果是这种新产品,一定不难推广:
作为消费者,你之前出门一直叫出租车,现在忽然听说XX平台推出了一种新的叫车服务——价格不变,但车上提供矿泉水和真皮座椅
你当然更容易选择这个公司的服务。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利弊很容易判断,成本不变、收益上升,何乐而不为?
  • 如果是这种新产品,一定也不难推广:
作为消费者,你之前出门一直叫出租车,现在听说XX平台的叫车服务进行了调整——所有服务不变,但价格一律下降三成
你当然更容易选择这个公司的服务。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利弊也很容易判断,收益不变,成本下降,何乐而不为?
  • 但如果是第三种产品,情况就不同了:
作为消费者,你之前出门一直叫出租车,现在听说XX平台推出了一种新的叫车服务——价格上升三成,但车是高档商务车,车上会提供矿泉水和真皮座椅,而且还提供免费开车门、免费等待等优质服务
这个情况就复杂多了,作为消费者的我在看到广告后,到底是延续过去的习惯,还是尝试新服务?
很大概率是:只要你周围大部分人没有尝试新服务,你就会默认过去的习惯选择。
因为对你来说,利弊太难以判断了——收益和成本到底哪个大
“今天享受一下坐个好车重要,还是省钱老老实实过日子重要?”

2016年6月5日星期日

互联网观察报告①:Hattrick与XBA——同类游戏,相似的起点,不一样的结局

Hattrick:是一个在线的、基于浏览器的足球管理游戏,最早是瑞典人在1997年8月推出的,到现在已有19年历史。目前该游戏包含了118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联赛,以及44种不同的语言版本(自2008年3月20日)。截至2007年8月,注册该网站已经有超过96万用户,每个成员都有其自己的球队。一般用户在一赛季中参加14场联赛。
(via Wikipedia

XBA篮球经理:作为全球唯一的一款以篮球队的经营与比赛为主题的网络游戏,XBA篮球经理的开发进程启动于2003年末,中间历经1.0、2.0、3.0三个比较大的版本更新,目前最新版本为3.910版。XBA的开发团队是100%的学生创业团队,其创始人均为青岛本地大学生,巨石阵软件公司注册于2003年底,所需资金都是由他们自行筹集得来的;XBA篮球经理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内唯一的一款自主开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产品。
(via Baidu百科

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再向社交进军的Google,Allo的前景到底如何?

北京时间2016年5月19日凌晨1点,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大会拉开了帷幕。今年的发布会也算是非常不错,悉数介绍了“升级版Google Now” Google Assistant、“家用智能终端” Google Home、“即时通讯两兄弟” Allo & Duo、“来猜猜是什么食物” Android N、“VR时代来袭” Daydream、“终于与主体分离” Android Wear 2.0、“终于不用操心容量了” Android Instant Apps

鉴于其他产品不是噱头不足,就是离我太远,那我就讲讲最吸引我的Allo吧!让我试着展望一下它的前景~

2016年4月5日星期二

写给大家看的中文排版指南

知乎专栏推荐-UIcircl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Hindy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0506092
来源:知乎


前言:很遗憾,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大量排版丑陋的文章。我国的字体排印与日本、美国等设计强国差距实在太大。我希望能够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更多人意识到「设计」的价值和其必要性,创造更美好的视觉环境。本文旨在帮助普及、提升大家对文字排版的认识,让大家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能有更专业的文字排版素养。

必看人群:
设计师、编辑、作家、撰稿人、教师、学生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APP推荐:学外语时遇到问题?来咨询下母语者吧——HiNative


HiNative是语言学习SNS网站Lang-8(互助文章改错)旗下,一款专注与外国人进行问答的外语学习网站,于2014年年末上线。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你听过哪些赚钱的歪点子?

知乎答主推荐-蔡安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55967/answer/86528488
来源:知乎




又到了骗术揭秘时间了。各位看客您扶稳做好了,来给你深扒一些行业内幕了。
或者说一些投机的思路。

先提前写一些字,相信你们一会评论时候会用的上。直接复制,比较省力。
“这年头傻逼太多,骗子明显不够用啊。”
“哀乐,我糙,原来这样也行?”
“方法不错啊,赶紧get”
“骚年你知道的太多了”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别等到问题发生了,才想起去找解决方法

知乎专栏推荐-西西爸聊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Zack西西爸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zackcici/20580364
来源:知乎





在邀请我回答的问题中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类型的:

我孩子现在XX岁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读书逃学怎么办?

孩子性格脾气有问题怎么办?

……

而这些问题的描述也反应出父母对于孩子的现状表示不满意,同时又不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很多时候也不关心其源头),然后需要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事实上,对于这一类问题,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父母在教育中“欠账”太多造成的。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思想方式和性格特点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可以说很多问题在很早就已经以各种信号和方式表达出来了,而只是父母一直没有接受或者正确解读出来。

当孩子有攻击性的时候没有明确告诉孩子明确的规则,只是简单的呵斥或者打几下孩子,或者归结为:孩子就是这样皮的。

当孩子出现专注能力不足的时候,不是去分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背后的原因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而是归结为孩子有多动症(其实对多动症往往也不了解),或者反复的唠叨,批评孩子。

当孩子出现不能够服从指令,管教的情况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提高惩罚力度。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把问题堆到看不见的角落里,总有一天等到彻底发酵的时候,一个问题儿童就顺利诞生了。

其实,育儿和很多事情一样,预防是最有效,也是最轻松的方法。在问题发生之前,能够遇见和发现是最容易处理的。需要的是一点点耐心,一点点敏感加上一点点专业知识。而这三点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需要练习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要自己多带孩子。多练,才会熟练。才会知道孩子的需求和哭闹的缘由是什么。

说个最近的例子:朋友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哭闹,这让父母多少有点下不来台,但仔细观察和询问孩子之后,只是因为孩子希望不要把所有食物都堆在他的盘子里,同时也不希望用他爸妈的盘子(秩序感强烈), 想要自己获得一个单独的盘子放一片大肉。而在这里,我就预见到孩子可能会每要一个菜要添个盘子的问题,于是跟他做了一个约定,只能再要一个盘子放大肉,因为盘子有限,但也同时和他保证,在他吃完这两个盘子里面的菜之前,爸妈不再给他添食物了,如果他自己有想吃的菜,也只能添到这两个盘子里面了,而不能额外再要盘子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吃饭时间里面,孩子再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哭闹。

当孩子被正确解读,并且有效的沟通之后,问题就会变得很容易解决。但试想一下,如果这种情况下,只是简单的归结为孩子不听话、瞎闹,再指个邻桌的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小朋友是怎样的?!”孩子接下来的反应我相信大家应该是随处可见了。


而这两种方式长久发展导致的差别也会是很明显的。

当父母不断的做出一个试图理解他人,积极沟通的榜样的时候,孩子会不学么?

当父母不断的用责罚和讽刺,对真实的情况视而不见的时候,孩子又会怎样发展?



当然,我们在回到这些孩子“已经成这样”的父母的角度来看,其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是依旧如此,作为父母,不做出积极的改变,依靠一个外在的“方子”是很难“医好”自己的孩子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的,因为父母自身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改变很难。孩子也因为长期习惯了与父母相对应的模式,也很难快速改变,同时,这种对应模式往往会不断的激发父母退回到原有的反应模式里面去。这需要父母不断的坚持改变自己的消极状态,这会一点点的影响和改变孩子的原有模式,使其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种感觉有点类似箍牙,需要的就是持久和稳定的控制,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但未来的远景是更为积极和光明的。


但还是说回开头的话:

别等到问题发生了,才想起去找解决方法。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贴一张图:)

话说养孩子和做设计还真的是有些区别的:)

一些我们看来习以为常但对孩子来说很困难的事情——打招呼



知乎专栏推荐-西西爸聊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Zack西西爸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zackcici/20581780
来源:知乎



过年过节,我们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免不了需要让孩子跟着打招呼。但是,往往孩子会不配合,或者说孩子已经很大了,和人打招呼仍然停留在:“大家好”,这种模式下。

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打招呼?孩子和亲友打招呼和我们与亲友打招呼背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从生物的角度来说,打招呼是表示:我没有威胁。

我有试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主动问候,微笑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对方对你的排斥心理。但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见人微笑更多是一种示弱。我们可以看到野外的猫和猫,狗和狗,或者电视里陌生的大猩猩和大猩猩见面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微笑,而是警觉,警告和敌意。这是关系到生存安全的本能。只有一个同一个族群里面的动物,见了面,弱者会向强者示好。

但人类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了。我们由于有社会体系的保障,我们对于这种维护领地和生命安全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了,这种“示弱”的方式反而变成了一种增进人和人之间联系的必要形式了。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多的还是处于依照本能和学习人类社会生活模式的阶段。对他们来说,任何非直接养育者,都是陌生人。本能的紧张是必然的,即便,我们所说的“认生”的阶段过去了,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面,还是会对不那么熟悉的人带有本能的警觉的。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去和人表示友善,就是一种和孩子的本能较劲的事情。


第二,孩子的礼貌是怎么习得的?不是父母每次要求孩子说:见人要叫。就可以学会的,事实上这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

孩子社交能力的习得更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同伴活动的影响。其实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孩子对于社交活动的兴趣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幼儿园的中班大班的孩子在放学的时候不断的和同伴告别,乐此不疲。这不就是一种我们要求孩子学会的:“你好,请,谢谢,再见 ”中的一部分么?其实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已经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发展出了社交能力。而且到了小学之后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交换礼物,过节纪念日的特别赠送,卡片信件的交流,甚至会开始使用关系进行联合和孤立同伴的行为)。可以说,大多数孩子在社交能力的发展其实是高过我们父母的想象的。

但是,问题来了,我让孩子给他二大爷三大妈打招呼的时候,这孩子为什么整天就是那副死样子呢?

原因很简单,她和这个人的关系没到那个份上。而且,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另外一些能力:预见性判断,因果关联,自我情绪的熟练控制。而这些能力是帮助我们能够快速的忽略过交情,而完成我们所谓的“礼节性”的交流。


预见性判断:

我们对于和人交往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性(就算想得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算是一种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会尝试表示友善。如果缺乏这样目的的人则会明显让人感觉难以亲近。对于孩子来说,她与爸爸妈妈的亲戚朋友并没有这样的目的作为动机,同时她也预见不到,打招呼会带来的积极效应

(这一点,我们身边的不少亲友也的确比较缺乏这种能力,我虽然不能要求他人怎样,但事实上,就我的感受来说,发达国家的人,或者国内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这方面的确会做得很合适,不会犯一些不必要的低级错误,诸如:非要抓着孩子说:叫我啥?爸爸妈妈你喜欢哪个?不叫我,我叫警察叔叔来抓你。不叫我你爸妈就不要你了……不列举了。相信大家都能够明白我要说什么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发展与成人的社交,如果社会环境能够再发展一点,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可能)。

所以,孩子很缺乏动机做这个事情。

(这里再衍生出去说一些:很多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和人打招呼,这就是一种动机取代了,将孩子本来应该是:“我愿意与人交好,所以才打招呼。”替换成:“我为了不被爸妈训斥,所以才打招呼。”这种动力非常的有限,因为打过招呼之后,威胁消失了,所以动力也就不存在了,但与人交好的状态则是一种持续性的动力输出,这两种长期发展之后差距会是巨大的。我们大多数看到孩子对于与家里人打招呼有那种一个个很机械的叫个遍,或者说个大家好,然后就闷头做自己事情的。就是典型动机被取代的产物。)

因果关联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她缺乏足够多且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回应的话的确很难做出判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打招呼,微笑,称赞他人,推心置腹是可以换来对方的积极回应的,但对于孩子来她并不确定会有这个结果。我们是在长年的社交活动中逐渐将这种关联变成一种理所应当的反应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如此。她需要一点点的尝试和确认的。这需要时间和反复的试错。作为家长,要做的可能是需要找个好一点的“陪练”。一个能够有耐心陪着孩子练习的这样一个亲友。比如:像我这样的:)

自我情绪控制

这一点挺关键的,对于我们成人来说,紧张,抗拒,厌恶等感情多少会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收敛和克制。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一部分的能力可能需要到6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能逐渐发展和习得。这不是靠和孩子事先约定和反复教育就能够解决的。这有些类似1岁以前的孩子不合适练习走路是一个道理。强迫孩子做的意义不大,往往还会画蛇添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情绪问题。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孩子的礼貌问题怎么处理呢?

首先,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如果真的不愿意打招呼不要去强迫孩子,用语言威胁或者诉诸体罚是不能达成我们想要的效果的。这里其实父母应该自己给自己的思想松个绑,试想一下,我们真的希望孩子老练成那样么?要是你的孩子真的走进亲戚家,做到人还未到声音先到,“二大爷~三大妈,我想死你们了。早年老听爸妈念叨起你们,老想来,总是被琐事缠身……”我想这样的娃,你也是会很头疼吧?


人都是从磕磕绊绊学会走路的,与父辈的亲戚交往也是如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相信孩子其实自己也很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的(如果你们的亲子感情足够好的话),在经过几个月乃至几年的内心矛盾的成长之后,会有那个突破的时候的(至少我女儿就是这么个典型)。而在这些时间里面,作为父母的确是需要为她挡掉一点外来的噪音和压力,让她的情绪有个合适的成长范围(这个和练走路的时候,也需要将家里的可能的伤及孩子的尖角和物件包起来是一个道理。)逐步提高难度。当真的大脑发展到时候了,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可能之前几年都会让你下不来台,但在几个周时间里面突飞猛进的。

其次,是环境的影响。就像我之前说的,有机会,找个好陪练。孩子能够表现出来的会超过我们想象的。

下图是我女儿写给大她十多岁的“姐姐”的信。事实上,这件事情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是后来别人看到再转发给我的,当时我的感觉是挺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PS:其中名字部分都被我PS掉了。)




另外,孩子和比较活跃的年龄相近的同伴相处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她,更不要去试图用比较和贬低的方式去“激发”孩子。“邻居家的哪谁谁”可能是最好的打击孩子发展的语言。因为这种让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排斥这种语言上去而没有好好发展自己了。

如果孩子和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外向的,会主动和大人沟通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开心的时候,让她们在一起玩就是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的受着同伴的影响,可能面上并看不出来,但孩子内心肯定是在成长和学习的。因为这是人非常本能的无可抗拒的机制。作为成人,唯一要做好的就是不要把这个同伴单捞出来叫孩子作为榜样学着,这样实在是即伤害孩子与这个同伴的关系,又阻碍了孩子发展的可能。


同时,作为父母榜样的作用也是需要注意的,不过由于孩子社交活动更多的是从同伴这里习得,所以,不要对此有过高的期望,避免形成:我已经这样努力的演示给你看了,你怎么就学不会呢?这样的心理产生。

最后就是发现如果孩子开始有外显性的发展的时候,适当的鼓励和激发

何为适当的?这个可能挺多家长不是太能拿捏好这个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就孩子能够显性的表现的时候,一般年龄已经不合适用:我家宝宝真棒!这样的模式了。一般来说,孩子往往更多会是处于一种尝试新事物以后,又紧张又兴奋的状态。这时候她会尝试去读一下家长的表情。这个时候给个认可的表情比说什么都好了。

如果亲子感情比较好的话,也可以在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比较坦诚的和孩子说说他表现。可能只是寥寥几句。但足够激发孩子下一次行为就足够了。

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这会有些困难,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只能说是景上添花的事情。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只要不对孩子的发展状态形成阻碍就已经做好了绝大部分了。

在最后,我还是想要和所有的养育孩子的人们说一下,对于我们成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如果细细的拆解开来,会发现是很复杂的生理机能和思想发展过程。不能用“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到”这样去指责孩子,更需要去发现其中缺少和不完全的部分,通过耐心等待自然发展和科学合理的练习的结合,有效且合理达成目标的。养孩子没有那么难,但也不是那么简单。

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

拖延症,源自对未知的恐惧?

拖延症是困扰很多现代人的顽疾之一,上豆瓣随便搜些日记都能看到病友们被折磨的惨样。

不过在嘲笑别人的同时,很不幸自己就是患者中的一位。


2016年1月22日星期五

日记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记忆


最近要搬新家,在家和我妈一起收拾旧东西,忽然发现了尘封已久的高中周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