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iPhone7前瞻:苹果的创新真的随乔布斯而去了吗?

公元2007年,乔盘古开天辟地,给混沌的手机市场带来了变革,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

经过5年的升级,终于在iPhone 4s上实现了集大成于一体
基本概念:“手机+多媒体功能+完整的互联网体验”的三合一设备
外观设计:3.5寸大屏+轻薄机身 - 多余按键
硬件搭载:电容屏+首推Retina概念高清屏+自主研发的“最快”SOC+索尼订制的“最好”摄像头
生态系统:统一的Appstore+数据同步iCloud+智能助手Siri+视频通话Facetime
操作习惯:手势操作+多任务 - 繁琐的操作逻辑
乔盘古耗尽最后一丝精力,驾鹤西去之前把苹果掌门传位给了库女娲。

库女娲接手后继续补天
iPhone 5:设计更加轻薄+屏幕加大到4寸+即时通讯iMessage
iPhone 5c:年轻化彩色外壳设计
iPhone 5s:全球首款64位CPU手机+指纹识别+协处理器
iPhone 6(Plus):屏幕加大到4.7寸和5.5寸+NFC+支付系统Apple Pay
iPhone 6s(Plus):相机像素增加+压力感应触摸屏技术3D Touch+第三维触控
iPhone SE:“5s壳配6s心”

苹果真的影响了智能手机的发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都带有乔布斯提出的最初理念:“iPod+Phone+Internet Communicator”。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短短的几百年内,欧洲人的足迹很快便遍布整个美洲。
乔布斯的团队发现了触屏智能手机这块新大陆,并引领了它的发展。尔后各大公司的研发团队纷纷跟进,经过最初几年的迭代后,已经能把功能和设计推向极致。

可以说2011年的旗舰手机,就已经带有如今绝大多数的核心功能了,在设计上也都找到了共同的方向。
如果说2010年时,Android的设计还各有特色
那么到2011年时,已经在同质化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至此,智能手机本体的硬件可玩性基本就已经开发完了。痛点几乎全部解决,只剩投入产出比偏低的痒点:

比如说曲面屏,那叫一个视觉冲击啊!
但为此牺牲了手机自身强度、良品率下降、成本提高
延伸出来的功能除了手机反扣桌面时,能看到通知提醒外
就没别的了……
【忘了说,还能耍(Zhuang)帅(Bee)】

又比如说LG V10的副屏幕
是LCD屏下Always-on Display解决方案
同时也在亮屏时提供了额外的快捷方式
但是这里有点“化简为繁”,
还不如直接用一整块OLED屏省事呢

于是,各家厂商转而大力研发附件:S Pen、VR、Mod甚至是“手腕上的通知栏”智能手表(手环)……


反观近五年的智能手机本体,影响使用习惯比较大的新硬件,在我看来,也就只有指纹识别能算得上号了。

至于成功改变用户操作习惯的发明,好像没有。
电容屏上的点、划的手势操作应该能称得上是手机中最伟大的发明了。
这套方案一经普及,至今无法被动摇。
其上手简单,反馈明显,三岁小孩也能轻松掌握。
最初的Android手机设计百花齐放,操作方式各有各招
比如说HTC G6的光学轨迹球
比如说很多手机都搭载过的全键盘
不过这些设计都没有延续下来,
在触摸屏的衬托下,它们显得如此多余~


稍微小结一下,如今的智能手机基本都按照这样的套路设计出来的:
无一例外都是追求正面一屏占满,尽可能精简实体按键,尽可能轻薄
无一例外都是使用“点、划”的手势操作
更注重App使用、视听娱乐、上网冲浪,而“电话”、“短信”功能渐渐退居其次
千禧之后的第二个十年,只要和“智能”有关的手机,无论是苟延残喘的WindowsPhone,还是占有率忽略不计的Ubuntu for phone、渐渐就没影的Firefox OS、见光死的Meego OS、最后一搏的Symbian Belle,都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套路……

把这个套路展示出来的正是2007年那款划时代的产品,这个大功要刻在苹果皮上!


iPhone过往的升级规律

经过观察,我们可以轻易总结出iPhone的升级习惯:

设计篇
  1. 产品型号中有“s”的,外观和上一年一样,其实应该算是同一代产品(两年一代);
  2. 两两一组,相邻的两代产品,设计上会有借鉴。
初代iPhone和iPhone 3G系列

iPhone 4系列和iPhone 5系列

那么依次推测,iPhone 6系列和iPhone 7相比……


功能篇

早期的iPhone更多是在堆硬件
  1. 163ppi从提升到Retina,正常视距屏幕感再无颗粒感
  2. 支持的网络从2G到3G到H+再到LTE,每次网络提速都让上网的体验变好
  3. “处理器性能提升!”,遇到瓶颈了,“单核变双核!”,遇到瓶颈了,“32位升64位!”
直到硬件的提升对正常使用已经无太大影响。

iPhone 5是个分割点,从那以后Android旗舰性能渐渐追上,甚至反超了苹果。不过虽然如此,苹果还是有能力丢炸弹的:
iPhone 5s率先放出了识别速度当时最快、准确率当时最高的指纹识别,但是除了屏幕解锁外无其他任何用途;
iPhone 6上跟进了ApplePay,画龙点睛,突然间整个构架就清晰了。经过之前一年的推广,用户们已经认为指纹识别是安全可靠的。于是用户更加容易接受指纹付款,并感受到原来支付是可以做到便捷又安全的!

而去年iPhone 6s依样画葫芦,率先放出了3D Touch,但是只是大部分时间只用来调出App的快捷方式;
那今年iPhone 7,……


iPhone7前瞻:苹果的创新真的枯竭了吗?

我先下结论,苹果的创新真没枯竭。

很多人看过谍照之后吐槽,iPhone 7怎么还用着iPhone 6的设计啊……

按照我上个环节的对比,这个借鉴是属正常。
这次新加入了双摄像头取消3.5mm耳机口,内部空间必须要重新调整;
再加上白带外移,也算得上是新设计吧。


其实我更想讲讲3D Touch

之所以花大笔墨着重写了目前智能机的现状,是想说明如今在手机本体上创新难,一个能被广泛应用的创新更难。

3D Touch提供了第三维度操作的可能,是目前“点、划”操作模式的补充,“压”。
一旦成功推广,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PHONEARENA曾在15年11月,iPhone 6s公开发售后两个月,发布了一份问卷调查(网址戳我)。
问道“你使用3D Touch的频率是多少?”
结果有31.77%的用户表示不知道啥是3D Touch;
有33.98%的用户表示,仅仅拿来装逼;
真正认真用上的用户不及40%。

而在4天前,我在Google+发布了一份类似的问卷(网址戳我
结果只有13%的用户不知道3D Touch是什么;
18%的用户知道3D Touch,但是并不用;
9%的用户拿来装逼;
有46%的用户经常使用!
14%的用户表示已经离不开这个功能了。

如果这个比例能映射到大部分6s用户上,那说明3D Touch的推广是成功的。


有的用户表示:“使用3D Touch已经成为本能了!”

当然也有用户说:“老是忘记还有这个功能”

的确,3D Touch对于用户来说有一定的上手成本,最大问题在于提示不明显。
我们适应“点、划”操作已经有很多年了,看见一块屏幕会习惯性地去点它、划它,很少人会去主动地用力按压它(怕压坏啊!)。

但是,在某些自然环境中,用户可能已经频繁使用3D Touch,而自己却不知道。
那就是绘画,当想涂抹时,手指就可能已经不经意地按压了屏幕,从而出现了加深效果,模拟了现实中的画笔。


3D Touch目前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利用空间。
希望它在接下来发布的iPhone 7中,“3D Touch+X”
能像iPhone 6的“指纹+支付”一样带给我们惊喜吧!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