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再向社交进军的Google,Allo的前景到底如何?

北京时间2016年5月19日凌晨1点,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大会拉开了帷幕。今年的发布会也算是非常不错,悉数介绍了“升级版Google Now” Google Assistant、“家用智能终端” Google Home、“即时通讯两兄弟” Allo & Duo、“来猜猜是什么食物” Android N、“VR时代来袭” Daydream、“终于与主体分离” Android Wear 2.0、“终于不用操心容量了” Android Instant Apps

鉴于其他产品不是噱头不足,就是离我太远,那我就讲讲最吸引我的Allo吧!让我试着展望一下它的前景~



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功能

Shout & Whisper:改变了文字情绪表达的维度

照片涂鸦

直白来说,这两个虽说有点创意,但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元素。再说这两个功能实现的难度并不大,甚至在其他种类的App上也曾出现过。

假若它们倍受好评,Google是无法阻拦别的公司直接把他们移植到自己产品上。

Allo的困境,该如何推广?

2010年12月——小米科技研发的“米聊”问世2011年1月——同类型的腾讯微信走入大众视线
小米作为国内一大硬件生产商,曾经尝试在自家MIUI里推广米聊,腾讯虽然没有控制任何硬件厂商,但却凭借QQ里积累的人脉,让微信抢占市场。
如今,国内移动IM上基本看不到米聊的身影了,而微信还在蓬勃生长,为什么?

聊天,是一个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动作。哪怕我很想用米聊,可是我的交际圈都在用微信,那我也只能跟着一起用微信了。所以移动IM软件,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除非微信自己作死,否则它的用户是不可能出现负增长的。


这就是Allo的困境,作为一个新兴的聊天软件,老大哥Google非常想帮忙,却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众所周知,Google多次尝试打入社交网络圈。Google账户虽然是必须的,但是很多用户注册账户仅仅为了使用Gmail,或者上Google Play下载App。因为同类型的竞争对手Facebook的存在,用户没有必要转移到别处,所以Google plus至今半死不活。
Google为了推广G+废了不少劲,包括把它纳入谷歌套件,成为Android Phone的预装软件,但始终无法把它救活。
与G+配套的Hangouts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因为玩G+的人太少,Hangouts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个短信接收器,甚至成为累赘,巴不得赶快把它删掉。Hangouts其实有个在线直播服务“Hangouts On Air”,但因为它和Youtube、G+直接的关系混乱不清,同时并没有出现在客户端上,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个功能。

虽然我个人是很喜欢Hangouts,我也尽量创造机会去使用它,只是每每对G+好友发出聊天邀请,接下来就是长长的沉默期,直到我忘记曾经有过这件事。


移动IM客户端的推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Facebook,坐拥数十亿活跃用户,于2014年推出了Messenger,可是推广它时却不得不用了流氓行径——强迫安装,不装就无法使用FB客户端发送私信。虽然引起了部分用户的不满,可是这波FB还是赚到了,Messenger的用户高速增长,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活跃用户第二多的移动IM产品。(PS:在FB客户端里终于可以发私信了,但只是转跳到简陋的网页版)

而Google却没有那么多用户可以消费

用户群的转移总是需要一些动力,大部分人,特别是老一辈、不精通玩机的,就会专注于那几个常用的应用不动。每个国家都有这么些地头蛇:
在欧美国家,有Whatsapp;
在日本、台湾,有Line;
在韩国,有KakaoTalk;
在大陆,有微信、QQ(更别提政策的原因让Allo的登陆会变得难上加难);
谈到视频聊天,Skype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很多国际网络语言班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授课的。

这些都是Allo想要成功(不死亡),所要越过的大山。


推广,必须要切准用户的痛点。

Telegram就是非常成功的代表,以“开源、安全性”为卖点。3年前它的出现,它以黑马的姿态大放异彩,如今它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亿。Telegram的CEO杜洛夫虽然表示“用户增长全是自然增长,没有专门花钱进行推广”,可他的运作却是非常精明:
2013年5月,美国棱镜计划败露,民众惶恐不安,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政府的监视。2013年8月,初版Telegram发布,很多人犹如找到荒漠中的绿洲,纷纷注册使用;
尔后,杜洛夫又举办了破解比赛,放出20万比特币的高额奖金,结果没人可以成功领取奖金,Telegram名声大振!这一比赛,又加深了它“安全可靠”的印象。
于是,Telegram就这样不花钱完成了推广。

“安全性”这块蛋糕已经被Telegram先吃了,Allo的端对端加密未免太迟了。如今,聊天软件的安全性必须是标配,用户是不可能把没有安全性的新软件放到自己的愿望清单里的。


所以,Google扔出了两颗自己研发的核弹——

谷歌助手,真的有那么玄乎吗?

Allo深度集合了Google Assistant

用户终于可以像跟Siri一样,与Google进行对话,只要在联系人里选择“@google”就可以了。其实就是Google Now的拟人版,我们通过对话把信息调出来。
根据演示,它甚至还可以完成餐厅订座的任务,这倒有点surprise me。

不过这个实现难度很大吗?其实不是……

其实这就是一个bot,对话的方式也类似Telegram。

但真正的核心在于谷歌助手可以调动Google现有的资源,通过官方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小作坊bot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不排除其他大公司如微软的小娜、苹果的Siri会借鉴,他们也拥有大量的商圈人脉,可以轻松整合资源。

国内IM也有可能会学习这个概念,不过我认为大部分IM平台最多只能做到基本的层面。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已经有个“新浪微博”,其他网站却大量跟风“腾讯微博”、“搜狐微博”层出不穷,自己能做到的,绝不把蛋糕拱手让给别人,很少相互间进行合作,也就无法利用到相互间的资源。
支付宝是最有可能做到接近谷歌助手那样又能订餐又能订票,因为它平台本身就集合了大量的消费类模块,不需要通过外部合作,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只可惜,支付宝通过集福创建的用户社交网络,好像并没有多少是成功延续使用下来,哪怕做出来前景也不是很乐观。


当然,如果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bot,那Google就对不起它自己的名声了。


Allo神奇的地方,在于他把谷歌助手融合进了用户间的对话中,当你问同伴“想去附近的意大利餐馆吃饭吗?”,谷歌助手就会贴心地把附近的意大利餐馆列出来,一边和同伴商讨,一边直接完成订座。无需切换应用,甚至不用切换界面,直接一步完成!

不得不说,这真的很牛逼!


只是,订餐、订票、查天气、查比分这些事情并不难,Google Assistant并不能给我们节约多少时间。这个黑科技,会给你转移聊天平台提供足够的动力吗?

智能回复,一个有关伦理的问题

Allo会告诉你该如何回复,甚至能识别图片内容
这个功能其实是碉堡了!

不过我看发布会时,得知这个功能,心中并没有喜悦之情。难道以后除了对付群发党,还要对付自动回复党吗?
群发党是我在聊天软件里碰过的最恶心的一类人,每逢过节,长篇的祝贺文,却没有一个字是自己打的,一点真诚也没有。我能感受到的,就是被肤浅了事了!

如今的Allo可能还要加重这个氛围。

当我发一张登山自拍照照片给朋友时,她回复“你好有勇气啊!”,这样的赞美,我会欣然接受。
可是,假如我和朋友是在Allo上对话,同样的回复,就会让我怀疑:“到底是你在赞美我?还是Allo在背后告诉你要这样说?”

诚然,快速回复在工作时能提高办事效率,可是,快速回复不应该是万能的。区别于机器,人是有感受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也是情感的交流,真不希望连这种人类专属的特权也要被人工智能所包办。

Allo的前景

Allo作为一个还未正式开放下载的软件来说,现在还无法过早地下定论。

的确,进军市场固化严重的移动IM届,难度远超开发无人驾驶汽车。但是我认为,Google完全可以把Google Play的功能集合在Allo中,创造用户粘合度。
比如说,
假想1:在Play Movie上租了一部电影,可是一个人看好无聊啊。于是打开Allo,约上朋友,一边看一边吐槽吧!(使用Allo,可以和朋友分享电影,一份钱多份快乐);

假想2:刚刚在Play Music上买了一张专辑,抑制不住兴奋之情。于是打开Allo,和朋友一起听吧!(使用Allo,可以和朋友分享音乐,朋友可以在线听但无法离线);

假想3:与朋友聊天时,输入一句“看我打遍Clash Royale无敌手”。Allo自动识别语句,在我的手机上通过Play Game启动Clash Royale,同时朋友的手机上也会弹出对话框“是否观战?”,点击确认后在系统播放器里实时观看直播。

只要Allo能提供只有Allo才能做到的服务,只要Allo才能做到的服务是切合实际的,就不愁没有用户使用。

最后衷心希望Allo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不要再走Hangouts的后路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